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7月26日发表题为《从数字来看美中脱钩》的文章,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全文摘编如下:
长期以来,美国政客总是把围绕经济政策展开的辩论搞砸。当前围绕美中脱钩展开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从乔·拜登总统开始,美国从上至下的决策者终于意识到,主张全面脱钩是没有意义的。
仔细研究一下相关数字,能得出更细致的评估结果。的确,美中双边贸易总额在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7609亿美元,但这些数字体现为未剔除通胀因素的名义美元。这几乎没有传递出多少关于实体经济活动盛衰的信息。
(相关资料图)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来衡量跨境贸易,是评判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如何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更准确尺度。在此基础上,2022年美中双边商品和服务贸易在美国GDP中占比为3%,与2014年3.7%的峰值相比下降。虽然这与彻底脱钩相去甚远,不过这无疑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在美国总体不均衡的贸易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尤其是如果像预期的那样,乔·拜登政府维持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并对先进技术实施新一轮制裁的话。
这种可能性凸显了在围绕脱钩展开的辩论中被大多数政客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中存在的宏观经济基础。2022年,尽管与中国之间贸易失衡的程度有所降低,美国与106个国家(包括中国)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逆差总额仍创了纪录。
正如我一再重复的那样,这是美国国内储蓄极度不足的一个令人遗憾却自然而然的结果。
令美国政客感到不安的现实状况是,如果不解决预算赤字问题,作为美国多边贸易失衡根源的储蓄不足问题只会持续存在。这意味着有针对性的双边行动——拿当前情况来说就是针对中国的关税与制裁措施——无法解决贸易问题。
这正是脱钩故事存在的特别不妙的转折。自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在美国整体贸易逆差中所占份额不断缩小,从2018年的47%下降至2022年的32%。在此期间,加拿大、墨西哥、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和爱尔兰等其他6个国家与地区所占份额总和则从24%上升至36%。
中国出现的贸易转移尤其隐蔽,因为它把逆差的制造者从低成本进口商品供应商变成了成本更高的生产商。这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高呼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会变成对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征税的一个原因。在华盛顿,这样的呼声显然没有被倾听。但事实仍然是,打压中国基本上相当于在做无用功。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对此心知肚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表态是正确的。她说,试图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
然而,现实情况其实与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担忧并不一致。继欧洲率先采取行动后,拜登政府试图从安全角度重新界定围绕经济脱钩展开的辩论,强调现在可以以国家安全为由“去风险”,也就是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虽然这一论点存在争议,但是数字并非如此。脱钩已经出现。不管怎样称呼这种局面——去风险也好,脱钩之路上的循序渐进也罢——美国经济都无法逃脱这种有害影响。和过去一样,美国政客正竭尽全力混淆现实并转移话题。
关键词: